2019年10月10日上午,永利皇宫463cc崔月琴教授、郑南副教授和李全鹏副教授带领社会学系员工一行19人,在日本国立长崎大学多文化社会学研究科王维教授的陪同下参观位于长崎唐人居住区的福建会馆,并与长崎福建会馆理事长陈东华先生举行了座谈。座谈会上陈先生与我们介绍了长崎福建会馆的历史 沿革、讲述了会馆活动的变迁、探讨了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维系等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
一、筚路蓝缕:从唐船贸易到扎根长崎
长崎作为中国与日本交流的重要文化窗口,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中国人的古风胜迹。唐船贸易时代(17世纪—19世纪中期)末期,留在日本的中国人开始进行商业经营,长崎逐渐发展出三江会所(浙江帮、江苏帮、江西帮)、广州会所、福建会馆。其中,于1868年成立的八闽会馆(1897年改名为福建会馆),是福建人为了保护自己,进行信息互助,协助福建人成员从事贸易往来活动而自行组建成立的。尽管随着时间发展,在社会变迁、移民、战乱等因素中华侨组织受到一定影响,例如三江会所和广东会所现已解散,但是现在福建会馆在理事会的运行结构下依然有序运行并且与其他各华侨组织保持积极的关系。扎根长崎,承载祖辈志业,传承中华文化。
二、向海而生:从贸易交流到文化维系
福建会馆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商事往来为活动中心,成员通过会馆进行商业信息交流,极大地通畅了华侨贸易经营,与此同时,长崎福建会馆还积极与各地福建会馆进行联络沟通、在需要时出面与长崎县政府进行交涉并接管了唐馆里的庙宇开展相关庙事活动。
而如今,随着历史的剧烈变迁,由理事会主导的福建会馆其目的已经从原先的促进商事活动转变为管理、维护天后堂、观音堂等“长崎市指定有形文化遗产”,在去年理事会与政府分别花费了一亿日元维修了天后堂,使其面貌焕然一新。除了节日开展祭拜关帝、妈祖等庙事活动以外,作为理事长的陈东华先生还创 立了旨在促进华侨沟通的旅行社,推动中日华侨联络70余次,为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三、桑梓万里:历史激荡中的传承与坚守
长崎福建会馆自1868年成立以来,在凝聚华侨力量和增进华侨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在长崎当地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调研团队在与长崎福建会馆理事长陈东华先生的交谈中发现,妈祖作为中国福建地区重要的海神信仰,从早期祈祷航海安全的情感寄托逐渐成为联结海外华侨的重要纽带和交流平台,也在增进福建华侨文化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在早期唐船贸易时代,由于缺少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货船出海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人们便更多地寻求于精神上妈祖的保佑,因此往来于中国福建与日本长崎之间的贸易货船均会在船上供奉妈祖像,以祈求航海路途一切顺利。在抵达长崎后,人们则会将妈祖像转移到唐人居住区内的天后堂,离开时再重新将妈祖像请回到船上,可见妈祖文化对于福建人的影响颇深。
随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居住在长崎的福建华侨早已不再进行海上贸易,但是妈祖文化作为福建华侨的精神寄托和联结纽带,已在长崎扎根,在增进华侨凝聚力、提升文化认同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东华先生介绍道,“在春节时,华侨会举行妈祖游行的活动,规模很大,长崎人也是知道妈祖的。”妈祖游行的活动也是在重现唐船贸易时代人们将妈祖安置在天后堂的仪式,可见无论身处福建还是长崎,妈祖文化一直与福建华侨相伴,支撑着福建华侨不断前行。
与此同时,陈东华先生也讲到,福建会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比如,福建会馆的主要工作是维持唐人居住区4个堂(土神堂、天后堂、福建会馆天后堂及观音堂)的日常运营管理,维修工作较为繁琐复杂,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此外,由于历史遗留原因,福建会馆的类型目前为“任意团体”,即没有法人资格、没有登记注册的组织,且转换成为社团法人有一定的难度,这给会馆在土地登记、财产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困难。
历史长河风起云涌,有阳光也有风雨,但是共同的文化信念一直是维系着居住在长崎的福建华侨携手前进的基石。调研团队在参观供奉妈祖像的福建会馆天后堂时发现一块“桑梓万里”的匾额,“桑梓”寓意着故乡,福建华侨虽离家万里,虽代际更迭,但对故乡的情谊和认同不会减少。
四、结语
远航他乡一馆系,鹏程万里桑梓情。福建会馆在历史的变迁中演绎出波澜壮阔的侨胞史诗,老一辈的福建华侨在会馆里秉烛畅谈、商榷贸易往来,而新一代的理事成员继续守护着福建会馆及共同信仰,变动的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不同使命,而不变的是他们共有的妈祖文化与故乡情切。我们不断追问,到底是什么促进了福建会馆的形成和发展,从交谈中发现,丰富的历史沉淀、多元的互动网络与共融的中华文化是福建会馆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关键。(撰稿人:杜德安、张译文、尹美钰)